文章出處:http://www.dongbar.com/wangqiu/Tech/Abroad_Team_Philosophy.htm
網球職業化、商業化的飛速發展,極大地推動了網球技、戰術的飛速發展,同時也帶動了一些觀念、觀點的更新和發展,而這些新觀念、新觀點反過來又將進一步推動網球技、戰術的提高和完善。下面列舉一些近期國際上對網球技術重新認識的新觀點,供大家參考。
一、正手擊球(費雷羅正手擊球見圖1)
1、舊觀點:應直臂擊球。
新觀點:從拉拍、拍觸球到隨揮,時關節都應有不同擔度的彎曲。
很長一段時間裏,我們教學過程中要求大家正手擊球後把球送出去,肘關書要伸直,這樣加大了手臂的線速度,擊出的球也會更有威力。而現在的新觀點認為:擊球威力的大小不在於曲臂直臂,隨著球拍製造工藝的進步,擊出大角度的球成了取分的主要手段,而直臂打球使身體不穩,不利於還原第二次擊球。
2、舊觀點:擊球點越早越好。
新觀點:不同來球要有不同擊球點。
“把擊球點往前放,早點擊球”,這是網球場上教練常向隊員說的話,現在證明它不適用於所有擊球。如果你是西方握拍拉上旋球的話,你的擊球點應該放在身體的側面,上旋高球也一樣。總之,你要想打旋轉多一些的球,就應該晚點擊球。辛吉斯、庫爾尼科娃、伍德福德等擊球時球點都很靠後,擊出的球有強烈的旋轉,這樣的球穩定性高,而且落地彈起很高,對手不易回擊。
3、舊觀點:拉拍、擊球、隨揮之間可以有停頓。
新觀點:整個動作一氣呵成。
如果你不是初學者的話,就應該忘記初學網球時 的①拉拍、②擊球、③隨揮。好像做廣播體操一樣,動作間有停頓,難以擊出最有威力的球。
只有從拉拍至隨揮一氣呵成,沒有絲毫的厚頓才能發揮你最大的潛能,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,你的球技會有一個很大的飛躍。
在世界網壇上,張德培和裏奧斯做的非常出色,他們的拉拍很晚,但動作連貫,對手難以判斷球擊向何方。
4、舊觀點:擊球前要先側身。
新觀點:來球前只要轉肩就行。
以前我們大家打球的一般要做到側身、轉腰,而今天我們則叫大家注意轉肩。我們做一個實驗:把一個籃球從身體側面推出去,怎樣能推得遠些呢?試試一次轉腰不轉肩,一次轉肩不轉腰,你很輕鬆就會得出結論的。
5、舊觀點:擊球時拍頭不能低於拍柄。
新觀點:拍頭低於拍柄也能擊球。
過去我們認為擊球的拍頭低於拍柄擊出的球沒威脅,這樣如果來球僅低就只能使勁蹲下打,但這對第二次擊球很不利。現在我們認為拍頭可以沉下來打低球,只要把擊球點稍向後移,在身體的側前方就可以拉出上旋球,很有威脅。
(圖1半開放的站位,加上腰部的扭轉,為擊球作好了充分的準備)(圖1注意持拍手,球拍握把處的品牌LOGO方向是面對來球,此時雙腳並沒離開地面)
(圖1身體開始轉動,帶動手臂旋轉,下肢開始蹬地) (圖1擊球的瞬間雙腳離地,右手腋部緊夾身體)
(圖1擊球後球拍在幾乎水準的隨揮,持拍手手腕不超過左肩關節)(圖1隨揮結束後,身體隨球拍一切轉動,但面部始終面對球場)
二、反手擊球 (見圖2)
1、舊觀點:球拍碰到期後繼續頂5個球的距離。
新觀點:球從球拍的甜點通過。
事實上當球碰到拍子的一瞬間,球已經離開了拍子,不可能使拍子頂5個球的距離,如果要使拍子頂5個球,打出的球將不帶旋轉,這樣的球容易下網,而目容易出界,所以打反手的球應從拍子的甜點通過,然後向上隨揮,這樣的球既有上旋,又合乎生物力學的要求。
2、舊觀點:反手的削球有穩定性、進攻性。
新觀點:反手也應該打進攻性的抽球。
隨著網球器材和技術的不斷革新,曾經在80年代 末90年代初盛行的反手削球已經不能適應現在激烈的網球比賽,這種防守型的打法,是在自己不失誤的基礎上讓對方失誤,但削球速度慢、空中飛行時間長,對手有充定的時間準備,而反手的抽球速度快、角度大,可打出很小的角度,直接得分,現在世界網壇中男子幾乎反手沒有打削球的,女子中也只有諾沃特娜打削球, 因為削球慢,她有足夠的時間上網(諾沃特娜是上網型選手,她的網前相當出色)。
3、舊觀點:球跳到最高點,垂直速度為零時擊球。
新觀點:打球的上升期。
球跳最高點時它的合速度最小,這時打球威力最大,穩定性高。這是以前的觀點。現在許多優秀選手用西方式的撞拍打出有強烈的上旋,球跳得通常比人高,[FS:PAGE]這樣再用舊的觀點打,不光是反手,還包括正手、接發球,都占不到便宜。
4、舊觀點:手上起泡的選手一般球打得好。
新觀點:手上不起泡的選手可能才是真正優秀的。
打球時有的人會用自己手上的繭子來誇自己訓練的刻苦、球技的出色,真實真正出色的選手,手上可能沒有繭子,因為在打球時如果球沒能打在拍子的甜點上,拍把就會在手中轉,這樣手就會起泡,所以一味刻苦地練習不一定會得到預期的效果,還是應先掌握技術,再刻苦練,這樣才能事半功倍。
(圖2開放式的單反)
三、發球 (見圖3)
1、舊觀點:發球全身使勁,才能發出速度最快的球。
新觀點:發球前全身放鬆,動作自然。
在過去人們為了能發出大力的發球,全身緊繃。現在我們的觀點是:發球前身體放鬆,動作自然,有彈性,有餘地,這樣的發球穩定性高,自然威力也大了。
2、舊觀點:發球時注意手腕的鞭打動作。
新觀點:在轉動肩的同時做鞭打的動作。
人們的動作全部都是大關書帶動小關節,發球也要遵循這個道理,在轉肩的同時做搔背、抽拍等細節動作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3、舊觀點:擊球點越高越好。
新觀點;在最高點打球沒有道理。
發球的擊球點越高越好,可能有許多網球選手都是這樣認為的,這好像已成為一個常識被大家接受,事實上這樣是沒有道理的。
如果手臂要完全伸直打球,這樣手臂、手腕將失去彈性,難以發力,所以,擊球時肘關節應微屈,身體就傾,在最適合自己的擊球點擊球。
4、舊觀點:擊球後壓腕前臂“內旋”。
新觀點:擊球時腦子中不要想“內旋”。
在世界優秀運動員發球的照片中,前臂都有明顯的“內旋”動作,但在我們的教學經驗中,如果要求隊員做“內旋”不僅動作變形,而且易使腕、肘受傷,而自然的發球就會有“內旋”的動作。
四、截擊
舊觀點:較低的截擊球垂拍頭打。
新觀點:低球不垂拍頭而是屈膝打。
較低的球一定要屈膝打,而不能垂拍頭,這樣的球是被碰過去的,沒有威脅。
五、雙打
舊觀點:一人上網、一人底線。
新觀點:雙上雙下。
一上一下的打法空當太大,容易使對方雙上網,現在世界上的男女都用這種雙上雙下的打法,沒有一個固定網前、一個固定底線的。
留言列表